vue3新增特性setup()用法<与vue2对比>
文章目录
setup()
setup()
函数是 vue3 中,专门为组件提供的新属性。它为我们使用 vue3 的Composition API
新特性提供了统一的入口。
执行时机
setup 函数会在beforeCreate 之后、created 之前执行
setup()的第一个形参props
父组件
<set-up p1="aaaa"></set-up>
子组件set-up
// 在props中定义当前组件允许外界传递过来的参数名称:props:{p1: String},// 通过setup函数的第一个形参,接收props数据:setup(props){ console.log(props.p1)}
在vue2中子组件是这样写
props:{p1: String}// 为了让p1不仅可读,还可写,赋值给datadata(){return{p1:this.p1}}
区别就是vue3将data和props的数据都写在了一起
setup()的第二个形参context
setup
函数的第二个形参是一个上下文对象,这个上下文对象中包含了一些有用的属性,这些属性在vue 2.x
中需要通过this
才能访问到,在vue 3.x
中,它们的访问方式如下:
const MyComponent={setup(props, context){ context.attrs context.slots context.parent context.root context.emit context.refs}}
注意:在
setup()
函数中无法访问到this
reactive()
reactive()
函数接收一个普通对象,返回一个响应式的数据对象。
基本语法
等价于vue 2.x
中的Vue.observable()
函数,vue 3.x
中提供了reactive()
函数,用来创建响应式的数据对象,基本代码示例如下:
import{ reactive}from'@vue/composition-api'// 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,得到的 state 类似于 vue 2.x 中 data() 返回的响应式对象const state=reactive({count:0})
定义响应式数据供 template 使用
-
按需导入
reactive
函数:import{ reactive}from'vue'
-
在
setup()
函数中调用reactive()
函数,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:setup(){// 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const state=reactive({count:0})// setup 函数中将响应式数据对象 return 出去,供 template 使用return state}
注意:必须return才能在界面上用,reactive()里面必须是对象
-
在
template
中访问响应式数据:<p>当前的 count 值为:{{count}}</p>
vue2的响应式则相对简单,直接在data中定义即可
ref()
基本语法
ref()
函数用来根据给定的值创建一个响应式的数据对象,ref()
函数调用的返回值是一个对象,这个对象上只包含一个.value
属性:
import{ ref}from'vue'// 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 count,初始值为 0const count=ref(0)// 如果要访问 ref() 创建出来的响应式数据对象的值,必须通过 .value 属性才可以 console.log(count.value)// 输出 0// 让 count 的值 +1 count.value++// 再次打印 count 的值 console.log(count.value)// 输出 1
在 template 中访问 ref 创建的响应式数据
-
在
setup()
中创建响应式数据:import{ ref}from'vue'setup(){const count=ref(0)return{ count,name:ref('zs')}}
-
在
template
中访问响应式数据:<template><p>{{count}} --- {{name}}</p></template>
在 reactive 对象中访问 ref 创建的响应式数据
当把ref()
创建出来的响应式数据对象,挂载到reactive()
上时,会自动把响应式数据对象展开为原始的值,不需通过.value
就可以直接被访问,例如:
const count=ref(0)const state=reactive({ count}) console.log(state.count)// 输出 0 state.count++// 此处不需要通过 .value 就能直接访问原始值 console.log(count)// 输出 1
注意:新的 ref 会覆盖旧的 ref,示例代码如下:
// 创建 ref 并挂载到 reactive 中const c1=ref(0)const state=reactive({ c1})// 再次创建 ref,命名为 c2const c2=ref(9)// 将 旧 ref c1 替换为 新 ref c2 state.c1= c2 state.c1++ console.log(state.c1)// 输出 10 console.log(c2.value)// 输出 10 console.log(c1.value)// 输出 0
isRef()
isRef()
用来判断某个值是否为ref()
创建出来的对象;应用场景:当需要展开某个可能为ref()
创建出来的值的时候,例如:
import{ isRef}from'@vue/composition-api'const unwrapped=isRef(foo)? foo.value: foo
toRefs()
toRefs()
函数可以将reactive()
创建出来的响应式对象,转换为普通的对象,只不过,这个对象上的每个属性节点,都是ref()
类型的响应式数据,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如下:
import{ toRefs}from'vue'setup(){// 定义响应式数据对象const state=reactive({count:0})// 定义页面上可用的事件处理函数constincrement=()=>{ state.count++}// 在 setup 中返回一个对象供页面使用// 这个对象中可以包含响应式的数据,也可以包含事件处理函数return{// 将state上的每个属性,都转化为ref形式的响应式数据// ...是展开运算符...toRefs(state),// 自增的事件处理函数 increment}}
页面上可以直接访问setup()
中 return 出来的响应式数据:
<template><div><p>当前的count值为:{{count}}</p><button@click="increment">+1</button></div></template>
总结:
- setup(props,context),props用来接收组件传来的内容,context用来代替setup()里的this
- reactive()用来接收一个对象,用于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,必须要return出去;(不建议使用)
- 使用的是接收对象里的属性
- ref()用来接收一个值,用于创建响应式数据对象,返回的是一个对象,必须要return出去。
- 在setup()内需通过
.value
就可以直接被访问; - 但是在template中会自动解析,不需要
.value
; - reactive对象中访问ref创建的响应式数据,也不需要
.value
;ref的对象会直接变成reactive的属性 - 新的 ref 会覆盖旧的 ref
- 在setup()内需通过
热门文章
- 开动物医院的条件有哪些(开动物医院的条件有哪些方面)
- 基于docker部署Oracle 19c的详细记录_docker
- 「1月9日」最高速度20.7M/S,2025年Hiddify Next每天更新免费节点订阅链接
- mmap库:Python内存映射文件操作
- 神话Eric透露忠载婚礼现场,“申彗星当主持,金烔完唱祝歌”(神话的eric买下神话)
- 2021公务员国考报考条件及时间(2021公务员国考报考条件及时间表)
- 「1月21日」最高速度22.1M/S,2025年Hiddify Next每天更新免费节点订阅链接
- 宠物领养合同违约金1500合法吗(宠物领养合同违约金1500合法吗怎么赔偿)
- 宠物领养机构现状调查(宠物领养机构现状调查分析)
- 深圳市宠物领养中领养猫咪要钱吗(宠物领养 深圳)